当前位置: 首页 / 房产 / 楼市资讯 / 正文

637348613317225326557782886.jpg

正在阅读:惠州生态修复规划出台!建设现代优美花园城市
分享文章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

惠州生态修复规划出台!建设现代优美花园城市

原创 发布:2024/5/7 13:27:21 来源:惠湾之家 2414 阅读

构建“北屏南湾,一江多廊”生态保护格局,建立26项指标体系,划分5大生态修复功能分区,通过11项重点工程75个项目推动惠州全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日前,惠州市自然资源局印发《惠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下称《修复规划》)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科学布局和组织实施生态系统修复重点工程。  

根据规划,到2035年,惠州将建成现代优美花园城市,打造成为绿色高质量发展城市典范,通山达海、半城山色半城湖的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进一步凸显。  

81071715052347132.jpg

市区金山湖公园。  

2025年初步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优越。一直以来,我市深入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聚焦山水林田湖海城等要素特征,统筹布局生态空间,在高效支撑城市实业兴市策略的同时厚植城市生态基底。  

在具体实施上,规划统筹是关键。去年8月底,《惠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实施,提出惠州将谋划“1+1+1”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生态发展区是其中之一,未来我市将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绿色花园”。  

“规划将统筹未来10年全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明确未来我市的绿色发展路径,该局组织编制了此次《规划》,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科学布局和组织实施生态系统修复重点工程,全面提高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全面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推进形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新格局,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湾区城市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规划》提出,到2025年,惠州将初步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修复成效显著,重要生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蓄积量、森林生态功能、水环境和水生态,以及海洋生态保护和城乡人居生活品质等方面均得到改善提升;生态修复实施管理体系初步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境界。  

到2035年,惠州将建成现代优美花园城市,通山达海、半城山色半城湖的城市景观风貌特色进一步凸显,打造成为绿色高质量发展城市典范,让绿水青山生态优势和“两山”转化优势进一步彰显,各类生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形成“北屏南湾,一江多廊”生态格局  

从空中俯瞰,惠州北依九连山,南临南海,罗浮山、南昆山、象头山,大山空灵,群峰耸峙;东江冲破山地分割,蜿蜒入城,滋养大地,奔流入海……在1.13万平方公里大地上,惠州集山江湖海泉瀑林涧岛于一体,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山水相融的格局。  

通过生态保护,惠州的未来生态空间将形成什么样的格局?《规划》进行了详细的布局。  

《规划》明确,惠州将结合市域生态修复需求,筑牢“北屏南湾,一江多廊”生态保护格局,形成生态空间分区分级管控体系,构建通山联江达海的生态廊道网络。  

其中,“北屏”即加强以南昆山、罗浮山、莲花山等山脉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外围丘陵浅山生态屏障整体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南湾”主要是指大亚湾-红海湾组成的南部蓝色生态保护湾。“一江多廊”主要指以东江为主干的水网廊道体系。构建具备水源涵养、生物迁徙、通风防护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廊道体系,维系水生态系统完整性。  

围绕“北屏南湾,一江多廊”格局,《规划》以本地适宜的生态系统为参照,科学制定生态修复目标指标体系,分为生态质量类和修复质量类,共26项指标,并提出了2025年、2035年的指标。  

例如,到2025年,我市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将≥2101.15平方公里,海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400.90平方公里,地表水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81.8%,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比≥15.51%,湿地保护率达到35%,新增碧道长度≥210公里,市辖区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方米,市辖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等。  

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指标都是根据粤港澳大湾区水源涵养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多样性集中保护区、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支撑区、深圳都市圈森林海洋碳汇核心区等建设目标制定。  

69781715052377564.jpg

云蒸霞蔚罗浮山。  

11重点工程75个项目推动生态修复  

名山挺拔、秀水蜿蜒、碧海漾波,是惠州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也是惠州人精心呵护的宝贵财富。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推进绿美惠州生态建设、守护绿水青山成为大家努力的共识。  

此次《规划》对我市各类自然资源要素的该如何保护和修复进行了明确。  

“增强森林、湿地、海洋三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与持续性,显著提升生态系统功能,支撑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自然地理要素分布的基础上,《规划》以流域生态、城乡、海岸带等生态系统为载体,统筹森林生态系统、流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典型生态系统、沿海湿地生态系统,并结合行政区划,划分5大生态修复功能分区,指引惠州市生态修复工作。  

5大分区分别为南昆山-罗浮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土保持修复区;莲花山森林水源涵养保育区;东江流域水环境治理修复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区;西枝江流域水环境治理修复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区;大亚湾—红海湾陆海统筹整治修复区。  

针对各个分区具有的不同自然要素,《规划》做出详细生态保护指引。例如森林生态系统中,提出要严格保护山林生态系统,重点强化林地用途管制,加强山体保护修复。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与生态功能,重点强化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引导桉树林分改良提升,并优化森林结构与分布格局。与此同时,结合“百千万工程”,《规划》还提出,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加速推进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生态品质的提升。  

生态修复工作的落脚点还是在具体的项目上。该负责人表示,在系统分析全市生态、农业、城镇空间生态问题的基础上,《规划》系统谋划南昆山-罗浮山生态屏障保护修复重点工程、莲花山森林维育与水源涵养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大亚湾海岸带生态修复重点工程等十一项重点工程,共75个详细项目,全方位确保全域全要素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例如,针对大亚湾蓝色海岸带生态修复,提出滨海公共岸线景观建设项目,完善重点沙滩区域的旅游服务设施,建立游客服务中心;针对东江万里碧道和重点流域生态保护,提出东江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提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水鸟廊道生态节点等。  

相关阅读:  

惠州获首批国家红树林造林奖励新增建设用地指标820亩  

俯瞰惠东考洲洋,大小不一的红树林湿地,星星点点点缀在稔平半岛漫长的海岸线上,在海与陆间筑起一道“绿色长城”,在不久前,这些“红树林”还实现了向“金树林”的转变。  

近日,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2024年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通知》,惠州获首批国家红树林造林奖励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820亩,这是广东省今年唯一通过生态保护获得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奖励指标,数量为同类全国最高,  

近年来,惠东县积极推进红树林营造工作,是广东省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之一,当前红树林面积近11000亩,约占我市红树林面积的94%。如今,惠东好招楼湿地公园等一批湿地公园已成为远近闻名网红景点,推动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的绿色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记者从惠州市自然资源局了解到,2023年,惠州红树林保护修复任务完成率位列全省前茅,获得国家及省级奖励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别为820亩和206.6亩,共计1026.6亩。  

目前,惠州获得的奖励指标已全数使用,主要用于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效保障了惠东县粮油储备中心库、万科马安智慧物流产业园、广汕铁路惠城南站综合交通枢纽配套项目、金鸡岭排洪渠、鹿岗大道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  

惠报全媒体记者邱若蓉 通讯员邹铭  

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相关楼盘